闲翻明方孝孺先生的《逊志斋集》,读到一则逸闻趣事,颇有感触。大意是:一位身体强壮的郑姓青年,突然左手拇指生了一个像米粒般大的疹斑。郑君对此感到疑惑,给别人看,看的人哈哈大笑,认为不值得担忧。过了三天,疹粒肿得像铜钱般大,他更为担忧,又拿给人看,看的人还是像以前一样笑他。又过了三天,拇指肿得像拳头那般大,靠近拇指的指头,都被它牵引得疼痛起来。郑君心中害怕,就去看医生,医生看了,告诉郑君这是特别难治的病,虽然病在指头上,其实已影响全身,不及时治疗,将会危及生命。如果在开始发病时,用艾草一天就可治好;三天以后,要用超过十天的药草才能治好;现在病已经形成了,甚至会蔓延到内脏,有可能造成手臂残废,需要三个月的内外兼治才能治好。郑君听从医生的话,每天内服汤药、外涂良药,两个月后病好了,但三个月后精神脸色才复原。
方孝孺感叹:天下的事故,通常发生在极为细微、隐而不显的地方,最后成为莫大的祸患。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,可是最后会发展到没有办法处理的地步。当小问题刚刚发生容易处理时,往往吝啬那些细微的精力,忽视它而不加顾虑;等到祸患形成了,就要花费很长的时间,精疲力竭,才仅仅能把祸患克服。
在古代,“忽”和“微”都是极小的计量单位,一寸的十万分之一称作“忽”,一寸的百万分之一称作“微”。“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”“千里之堤溃于蚁穴”,古人的智慧告诉我们:事情成于微,也可败于微。文中借郑君生病而未能及时医治几乎酿成大错之事,说明防微杜渐的重要性。
“米粒里藏着须弥山”。“微”具有一定的隐蔽性,需要放大了才能看清楚。一个人,常常感觉不到疾患的存在,一旦感觉到病痛,很可能已经病入膏肓了。但是,大多数人并不能看到这一点,或者道理也明白,就是感觉不太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。方孝孺讲道:“一般人能知道的事,一般人自然能处理,在情势上看来虽然危急,却不值得过于惧怕;只有那些发生在一般人不会去担忧的事情上,起初是隐藏着而看不到的,一般人以开玩笑的态度处理它、轻忽它。这就是君子们所深深戒惧的。”
联想到党员干部,更不能把身边的小问题、小毛病、小缺点看扁了、看小了、看低了。要从日常微小的事情抓起严起,对于自己或者别人身上的一些苗头性、倾向性问题,要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,多“服”咬耳扯袖、红脸出汗等“汤熨之药”,让“腠理之疾”在未萌之时消失。这样才能防止小问题发展成为大问题,最终病入膏肓。
人生不易当思微。党员干部要牢记“祸患常积于忽微”的历史教训,常常叩问灵魂、审视自己,一个问题当成多个问题看,防微杜渐才不至于栽大跟头;一个事情当成多个事情干,在实践中不断总结,多积尺寸之功,终有所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