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五代史》卷五十四《冯道传》记载了冯道劝谏后唐明宗的事。道尝戒明宗曰:“臣为河东掌书记时,奉使中山,过井陉之险,惧马蹶失,不敢怠于衔辔;及至平地,谓无足虑,遽跌而伤。凡蹈危者虑深而获全,居安者患生于所忽,此人情之常也。”冯道用自己的亲身经历,劝谏明宗在承平之世更要临渊履冰,可见其深谙生于忧患、死于安乐之道。
唐人杜荀鹤写有《泾溪》一诗:“泾溪石险人兢慎,终岁不闻倾覆人。却是平流无石处,时时闻说有沉沦。”此诗同样告诉人们要居安思危、处盈虑亏。通常情况下,人们处于危险之中,容易保持清醒,而当太平之际却容易放松,这时恰恰蕴藏着危机和祸患。因此,为官做事千万不能放松警惕,“在无石处”也要保持谨慎之心。
五代时的钱镠功成名就时,于临安故里兴造第舍,穷极壮丽,岁时游于里中,车徒雄盛,万夫罗列。其父宽每闻镠至,走窜避之,镠即徒步访宽,请言其故。其父宽曰:“吾家世田渔为事,未尝有贵达如此,尔今为十三州主,三面受敌,与人争利,恐祸及吾家,所以不忍见汝。”钱宽的话发人深省。
千里之堤,以蝼蚁之穴溃;百尺之室,以突隙之烟焚。谁不保持惶惶之忧,谁就可能在放松懈怠、忘乎所以中灭亡。后唐庄宗李存勖在危难之时打败对手,建立后唐,却在成功之时宠信伶官,身死兵火之中。欧阳修有感于此,写下史论名篇《伶官传序》,其目的就是警示后人以史为鉴,不要再犯庄宗之类的错误。其文写道:“方其盛也,举天下之豪杰,莫能与之争;及其衰也,数十伶人困之,而身死国灭,为天下笑。”李存勖的一生告诫我们:“忧劳可以兴国,逸豫可以亡身”。
备豫不虞,为国常道。作为一个生于忧患、成长于忧患、壮大于忧患的政党,我们党始终牢记“有备无患、居安思危”的历史警示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:“要增强风险意识、强化底线思维,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,把解决问题的措施想得更周全一些,把各项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。”正是有了底线思维,才能有备无患、遇事不慌,牢牢把握主动权。
现实生活中,祸患一般不会以明显的方式进入,总是在人们最放松、最安逸、最不加防范的时候慢慢积累和叠加。如果党员干部不懂得“居安思危、处盈虑亏”的道理,总是看到形势一片大好,危机和祸患就会以出其不意的方式降临。从一些风险事故看,陶醉于舒服安乐,丧失忧患之心,就会导致问题滋生,造成矛盾激增、风险爆棚。那些干群关系矛盾的地方,那些安全事故多发的单位,背后都有少数党员干部缺乏底线思维、未能防微杜渐的原因。
越是行稳越能抵达远方。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我们仍要坚持底线思维,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。凡事从最坏处着眼,做最充分的准备,下好先手棋、打好主动仗,才能治病于未发、消祸于未萌。